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湖南理工学院“何以养乐多”团队赴新墙镇敬老院调研

更新时间:2025-03-14

随着农村老龄化进程加速,基层养老机构的运营困境与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愈发引人关注。2025312日,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蒋士美博士的带领,“何以养乐多农村养老调研团队深入岳阳市岳阳县新墙镇敬老院,探访背后的真实图景。

一、护工困境:低薪与高压下的坚守

护工中心大姐向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一天的工作安排:“清晨5点,天还未亮,我们开始一天的忙碌。负责照料6名失能老人,从穿衣、喂饭到翻身、清洁,每个环节都需细致入微。”当队成员问道每个月的基本待遇时,李大姐坦言:“每月基本工资1500元,照看失能老人每人加200元,最多时月收入不到2400元。另一名护工向团队成员一边展示值班表一边说:“老人休息了我们才能休息。”在院的每一天,护工们基本需要24小时在岗,全年无休的轮班制让人员流动性居高不下。尽管工作强度大,但多做多拿的绩效机制仍吸引了一批本地村民。目前敬老院共有5名临聘护工,年收入在3万至5万元之间,承担着全院63名老人的日常照料。然而,护工群体普遍缺乏五险一金保障,心理压力较专业护理人士大

(李大姐向成员们介绍护的基本情况 冯依林摄)

二、运营压力:百万元成本与微薄补贴

新墙镇敬老院全年运营成本超100万元,其中护工工资占比近80%。政府特困供养补贴为每人每月845元,社会寄养收费1700/月,其余收入依赖社会捐赠与院内种菜养猪的自营项目。院长给团队成员算了一笔账,敬老院5亩菜园、10头生猪的年收入约8万元,加上爱心人士捐赠的米面油,只能勉强填补日常开支缺口。设备耗电高,去年刚换了一批消防器材,但康复设备仍紧缺。摇了摇头叹息道。

(成员们与新墙镇敬老院院长交谈 伍佳欣摄)

三、老人生活:温暖与孤独交织的晚年

团队成员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72岁的傅爷爷是敬老院的五保户,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谈及生活,他满足于一日三餐热饭、24小时热水,但对腊月二十五放假,子女却无人来接的细节闭口不谈。调研发现,院内63名老人中,全失能18人、半失能14人,超八成老人子女年均探访不足2次。尽管敬老院定期组织社会单位送温暖活动,但日常娱乐仅限于看电视、晒太阳。69岁的阮爷爷抚摸着社会捐赠的旧收音机说:“我们也想跳广场舞,可经费不够买音响。

(成员们询问敬老院老人的基本生活情况 孙金超摄)

四、资源错配:模范光环下的结构性矛盾

深入了解新墙镇敬老院,团队成员发现新墙镇在硬件设施上远超同类机构,能够做到24小时热水供应独立房间占比超80%与医院签约医保联动。但深层次矛盾依然凸显政府补贴仅覆盖基础生存需求,失能老人专业护理设备短缺;护工与老人同吃同住虽保障了饮食卫生,却加剧了职业倦怠;与职校合作的护理培训因预算不足搁浅,人才梯队建设停滞。更严峻的是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由于家里缺少年轻劳动力,敬老院傅爷爷家3亩耕地不得不200/亩低价出租,他无奈地说道:“子女不回来种,荒着也是浪费。

(新墙镇敬老院配有的锻炼 欧阳鑫灵摄)

新墙镇敬老院的个案,映射出农村养老机构的普遍困境在政府投入有限、社会资本观望的背景下,基层机构依靠种菜养猪+爱心捐赠的微循环勉强维系,护工用低薪坚守填补服务缺口,让老人在温饱与孤独间寻找平衡。这种低成本生存模式虽展现了基层韧性,却也暴露资源错配与制度短板的深层矛盾。“何养乐多”团队将在地调研,继续化现推行的养老模式,自助互助理念融入制度设计,激活农村内生动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通讯员:伍佳欣)

(一审/翁小骞 二审/曾洁 三审/徐湛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学院路 邮编:414000 传真:0730-8640916
Copyright @ 2011 湖南理工学院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