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很了不起,我上学时,也就是组装个矿石收音机。”
“50多年前我就在这个地方踢过球。那时候还是土场子。我们的球队在北京市比赛中拿过冠军,在全国比赛得了第四名。”
“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入微地和老师同学们叙说着,他曾在这所学校度过小学和初中的时光。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2016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这是“化缘校长”莫振高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他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里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任教三十多年来,他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他走上了“化缘”之路,利用休息时间,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为孩子们筹集善款,前前后后为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不幸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如今,他桃李满天下。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这样谈到好老师对个人、学校、社会、民族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关于老师有人这样讲到,“对于我这样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老师们确实就像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过一个愉快的教师节。”确实,太多的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身成长的轨迹,这样的感受称得上是一种教育共识。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3年9月9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同时特别强调了老师们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有数据显示,我国有1539万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在51万所学校支撑起2.6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默默地奉献着。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无数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劳、奉献了力量、贡献了才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的希望。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的关键地位。“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新华社记者鞠 鹏摄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需要担负起自身的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庭负责。家长也要尊重学校的教育安排,尊敬老师的创造发挥,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和生活成长,同时要以身作则,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
然而,形势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所面临的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未破解的“钱学森之问”当属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办得更好,需要我们更加明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3年9月,“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指出。
“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指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言犹在耳。在八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了老师们对教育改革的感受,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教育改革也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更加需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紧跟时代发展变革,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嘱托。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让我们乘着中国教育改革之东风,共同书写无愧于人民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