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风采  >>  正文  

讲好屈原故事:屈原文化的自觉弘扬与快乐践行者

更新时间:2019-04-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同时,他也曾多次论及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我们今天纪念屈原,自觉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聚能”。

我校地处屈原爱国求索行吟之地,研究屈原,传承屈原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与担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屈原研究一直是我校的文科学术特色。2015年获批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以来,我校从凝练区位优势下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出发,深化和拓展屈原学学科研究领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博士加盟屈学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国屈原研究重要的学术交流窗口。

与此同时,在我学生群体中,有一批屈原文化的自觉弘扬与践行者,像中文学院的刘亚岚、周江郡、卢博雅、马佳雪、史法启、曹丹、陶明辉、许林媛、彭艳、梅梦晗、邓上清、邢芬、沈倩、卢娉、严韶森等几位同学。他们是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的志愿者,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屈原文化传承与中国屈子文化园的创意开发与研究”的承担者。他们仰慕屈原,热爱屈原文化,自觉践行屈原精神。他们深感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担忧大学生群体弘扬屈原文化缺乏亲和力与片面性的现状。他们在屈原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龚红林教授,项目合作导师封传兵博士、李有梁博士、段勇义博士的指导下,他们积极开展屈原文化的课题研究与合作探究,踊跃参与楚辞研创社、南湖讲坛、诗骚读书会等学术活动,主动融入屈原文化创新创意社会实践。

他们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依托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及其与中国屈子文化园的校地合作平台,多次走访汨罗深入一线调查屈原文化历史遗存,与老师们进行热烈讨论,挖掘屈原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解屈原的不同形象、梳理屈原的历代传承,策划设计屈原文化创意转化方案。通过寻访汨罗江楚文化遗迹和屈子文化园,找到屈原文化传承与汨罗屈子文化园创意开发的关联与契合点;提出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古老楚文化中的饮食、娱乐、行旅、研学等方面的传统与当前年轻人最易接受的文化消费形式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将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屈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进行有效融合。

他们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学校举办的多次全国屈学研究会议,与毛庆、黄凤显、蔡靖泉、郭建勋、徐志啸、周秉高等著名屈学专家亲切交流和请益,他们的成果还得到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的肯定与推荐。他们是龚红林教授主持的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楚辞鉴赏与诵读》的忠实粉丝和追随者,也是楚辞研创社的重要成员,在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中,以楚辞学术研究为引领,围绕楚辞音韵、楚辞意象、楚辞故事、楚辞音乐、楚辞图谱、楚辞书艺、楚辞民俗,通过鉴赏、吟诵、吟唱、诵读等审美体验方式,联动传承楚辞文化,彰显德育、美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他们成功申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学生科研课题3项;完成《寻访屈子文化园,助力文化振兴》《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中国屈子文化园创意开发研究》等调研报告,在《汉字与文化》《文学教育》《现代语文》《北方文学》等省级刊物上发表屈原与湖湘文化专题研究系列小论文如《韩少功与屈原》《范仲淹诗歌的忧乐情怀及其思想渊源》《论连尔居的寻根情怀》等;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文学教育研究论文大赛二等奖、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语委语言文字优秀论文一等奖等省级奖励和荣誉。

他们提出以讲好屈原故事为突破口,深入发掘屈原文化的丰富内涵,集中在“文献中真实的屈原”、“精神塑造中的屈原”、“民俗中流传的屈原”、“创意创新中的屈原”等几个方面发力。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了解最优途径,创新性建立以“课程学习、合作探究、文化浸润、实践涵育、网络辐射”五大主线的屈原文化弘扬模式,构建校园文化品牌与特色,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最好的传承与弘扬效果,也为当代大学生走近屈原,感受屈原精神,促成屈原文化的创新转化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学院路 邮编:414000 传真:0730-8640916
Copyright @ 2011 湖南理工学院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